阅读历史 |

第130节(2 / 3)

加入书签

是不是真有入室抢劫者?

是不是真的是三个人?

是不是真的很壮、年轻、短发、皮肤黑?

费思琴的话不可信,给案件侦破增加了难度,甚至是障碍。

听到大家的讨论,高广强在小黑板上写下“费思琴”三个字,并在旁边打上一个大大的“?”,“我们暂且不对她下结论,先由祝康汇报现场勘查情况。”

祝康与黄元德一直在现场,与五福路派出所的同志一起,对费家的每一个角落进行检查。

祝康他们今天一会在地上趴着,一会爬到窗框上取样,连卧室窗帘、卫生间洗漱杯、厨房碗筷都没有放过,总共取了多组鞋印、指纹。

“初步侦查的结果,进出费家的人有不少,除了一家四口之外,还有费永柏的学生、邻居、同事等。费家入户玄关有多双拖鞋,进来的人都会换鞋,排除旧拖鞋鞋印以及救护人员、警察入室的鞋印,目前可疑鞋印有三组,穿的是运动鞋,不过鞋底花纹与品牌,从鞋码大小、步距推测身高体重,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痕迹检验。”

听到祝康的话,高广强在小黑板上再画上三个圈圈:“初步勘查结果显示,的确有三名陌生人,没有换鞋进入室内。”

现场照片还没有洗出来,祝康便拿出粉笔,在小黑板上开始边画边说,他虽然画画水平不行,但画个脚印还是分分钟的事。

“从足迹分析来看,这三组鞋印的主人均为男性,我暂且把它标为a、b、c。”

“a和b步子较短,脚印瘦小,脚印之间的距离不规律,步行路线比较弯曲,应该是少年,性格相对跳脱。”

“c的脚印大,步子迈得大,脚印之间的距离比较均匀,走的是直线,应该是青年,性格较为沉稳。此人后路凹印很深,前掌浅,走路时挺胸收腹,并没有一丝慌乱。”

赵向晚听到这里,眼睛亮晶晶的,刑侦手段多样化,弥补了她读心术的不足。看来费思琴并没有自导自演,的确是有三名抢劫劫匪,不过只有一个年轻人,另外两个是少年。

少年?多大年纪?

祝康是科班出身,刑侦专业知识过硬,对足迹学很有研究,一谈起现场脚印便滔滔不绝。

“我观察到a的脚印有以下特点:脚掌宽大而丰满,脚弓相对比较低。前掌压痕比较轻,脚弓压痕比较宽,后跟的压痕有点重,压力面大而且均匀,脚印边缘明显而完整,立体脚印相对较深,因此可以知道,少年a比较胖。

少年b不一样,他的步角比较小,脚掌压力不是很均匀,重压部位很明显,脚印边缘不够完整,起落脚比较高,蹬踏痕迹明显,我判断:少年b相对较瘦。”

祝康看一眼重案组的同事,瘦小的个子里似乎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具体的数据,还需要进一步计算,不过今天忙了一天取样,大致有这个结论,我们先内部讨论一下。”

许嵩岭本来是打算旁听的,不过听到这里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称赞道:“不错,祝康对足迹学的研究很有见地,可以沿着这条路子好好发挥一下。”

祝康抬头挺胸,大声回应:“是!”

黄元德站起来:“关于现场勘察,我再补充几点。”

祝康今天主攻脚印,黄元德则负责指纹及其他物件。今天天气热,他俩怕影响现场,连吊扇也不敢开,在三楼蹲了一整天,累得真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除了中午学校保卫处派人送来盒饭,算是休息了一下,其余时间一直都在忙。

赵向晚留意到他俩的前胸、后背都有一圈盐渍,再一次对刑警的辛苦有了新的认知。

黄元德早已习惯这样的工作强度。没案子的时候还好,能够按时上下班,如果来了案子,熬夜干活很常见。

黄元德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书生气十足的他更注重犯案现场的细节:“指纹提取的工作基本已经完成,因为还需要比对才能确定,所以暂时没有什么结论。不过我对现场所有物品进行整理之后,有了几点发现。”

高广强点头道:“好,你说。”

“第一,音乐学院教授楼的玻璃都用的是双层厚玻璃,应该是隔音用的。我问了保卫处的人,都说这里因为多数老师要练琴、练声,为避免影响邻里关系,因此修建教授楼的时候特地做了隔音处理。案发之时正值中午,南面窗户全都关闭,因此屋里即使呼救、打斗,外面的人却听不见。”

哦,原来是这样。

入伏了,很多家庭为了避免南面阳光直射热空气进入室内,会在上午十点左右将南面窗户紧闭,保证室内阴凉。

先前赵向晚也怀疑过,按理说歹徒进入室内,执刀砍伤男女主人,那动静肯定不是一般的大,为什么隔壁邻居都没有惊动呢?原来因为这栋楼做过隔音处理。

何明玉问:“楼上、楼下的人也没有听到吗?”

负责外围调查的艾辉回道:“现在是暑假期间,不少老师都外出不在家。费老师家楼上的李老师老家是北方农村,一放假就带着家里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