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1节(2 / 3)

加入书签

强自己,双手交叠置于脑后,抬头看着屋顶那一片亮瓦。傍晚阳光透过这一片明瓦投射进来,映出橙色光芒,仿佛陶南风那一双眼睛,流光溢彩。

他认真地看着那一片瓦,嘴角渐渐上扬,声音也变得轻快起来:“放心吧……”

至于让父母放心什么,向北自己也不知道。

他只知道自己心里藏了一个姑娘,这个姑娘个子高挑、漂亮能干、善良勇敢、单纯大方,她力气很大,她不爱说话,她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她有文化、有抱负、有理想,她懂建筑、会盖房、会修路,她不会困在秀峰山农场这一方天地,她会走得很高、很远。

炸山的那一幕在眼前闪过。她踩在自己肩头,纤细胳膊挥舞着铁锤,却有千钧之力,仿佛神灵一般。

如果能够成为托起她闪光的那个人,即使被踩在她脚下,自己也甘之如饴。

她在农场一天,就护她一天周全。

守在她身边,看着她不断地向上,一直走到自己够不着的地方。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难道眼睁睁看着她远离?想到这里,向北目光变得坚毅:若是舍不得,那就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强、更有力!

到了晚上,向永福看到老伴从床脚樟木箱最底层翻出一个红布包,脸色就变了:“银珍啊,你把这个拿出来做什么?”

梁银珍抬手摩挲着红布包,眼中带着深深的怀念:“你说咱们家北,到底像谁?”

向永福摇了摇头,声音变得很低很低:“像他亲妈吧。”

梁银珍将红布包紧紧贴在胸口,眼泪扑簌簌往下落:“我那妹子,也是个胸有成算的,不让她干革命,她非要去。偏偏连革命成功那一天都没有看到,只拼了命送回来这么个宝贝。”

向永福走到她跟前,搂过她肩膀,安慰道:“不要去想了,现在已经是新中国,反动派已经被打倒,咱们家向北长到这么大,还当了兵,我们对得起革命咧……”

梁银珍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妹子干革命,死了;妹夫干革命,没了音讯;咱家向南跟着他小姨,才十六岁就被杀了,人人说他是慷慨赴死,可是我心里痛!

妹子还我一个向北,可我还是硬着心肠送他当了兵,差点死在战场上,我这心啊……我只想守着向北,看着他高高兴兴活着就行,我不想当官,也不想发财,我只想看娃娃活着!”

向永福抬手帮她拭泪,轻声道:“你莫吵醒了娃,现在都好起来了,咱不搞革命,咱就在这向家坪种地。这里谁都不知道我们的过去,不用怕、不用怕。”

作者有话说:

《飞翔》这首小诗是我的闲来之笔,大家看着玩儿。

向北的身世会在后面揭晓,现在还不到时候~

穿书

修路队日夜奋战, 一丝也不敢懈怠。

道路从山上开始一点点向山下推进,眼看着只剩下最后五里路,修路队队员们一个个主动加班, 延长工作时间, 恨不得把每一分每一秒都利用起来。

越是看得到希望,心情愈加迫切。

陶南风将茅草房修建工作交给胡焕新,反正制土砖、压茅草的技术他都娴熟,自己则和萧爱云一起继续加入到修路队工作中去。

虽说当了基建科科长,但陶南风更爱在施工现场工作。

摸得到、碰得着, 每一锄头都能锄出一方土;每一铁锤都能凿出一块石,看着道路在眼前一点点成型, 这种感觉——真的很棒!

直到这一刻, 陶南风才真正理解父亲为什么总不在家里,因为他也对这种感觉着迷吧?

小时候父亲忙于工作,幼小的自己与继母、陶悠朝夕相处, 那个时候自己觉得被排挤, 对父亲生出一丝怨气。可是现在, 相隔千里、书信相联, 心中的那一点点怨气消散于无形。

夜里, 煤油灯下, 陶南风会给父亲写信。

“您送来的《山地建筑施工手册》非常实用, 我照着设计图改良了一下, 现在茅草屋顶不会再被风刮走, 也不会漏雨, 很有些野趣, 附图于后。”

父亲回信:“小图已转给此书作者秦为清, 你秦叔叔听闻此书对你有用, 心中颇为欣慰。待此书修订之时会将小图补充进去。”

陶南风:“道路设计不如建筑设计复杂,但考虑的问题一样不少。山路多曲线,如何适应地形、避让障碍,路线圆滑、顺畅、美观,每一样都得动脑筋。”

陶教授:“寄来《道路设计规范》两本,望认真学习。基建科科长责任重大,需用心、尽力、尽责。”

陶南风:“今年太忙,不知道家中一切可好?如果能够在下雪之前通路、通车,或许能抽出时间回家过年。”

陶教授:“家中一切正常,我依然经常出差。一年半没有见到吾儿南风,甚是想念,盼农场道路早日通车,我在家等你归来。”

看到父亲那一句“吾儿南风……甚是想念,等你归来”,陶南风的思亲之情涌上心头,对着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