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91节(2 / 3)

加入书签

趁夜混战的可能。

这也是要为后续主力兵马绕过云州汉军大营南下,直抵连营之前展开强攻创造安全的背腹空间。

徐心庵所率前锋兵马,都是自小生长桐柏山中的健锐,并肩作战多年,彼此早就熟透了,编制散乱,但一点都不妨碍迅速恢复结阵秩序——战前也进行过充分的动员,进入战场,所有人直接补入阵列,不需要寻找对应的营伍编队。

都将、军吏都积极主动站出来,承担起整饬阵列的责任。

后续主力兵马抵达云州汉军大营近侧,大股兵马要快速通过,队列就无法收窄,与云州汉军大营的寨墙甚至连一箭距离都不拉开,直接顶着寨墙之上如蝗的箭雨打马往南突进。

将卒所持的护盾较小,仅能遮住脸部与侧腋,距离敌寨又太近,大部分将卒所穿的皮甲提供的防护力有限,更不要说襟甲之下的腿部直接暴露在外,然而中箭之人也是一声不吭,继续驱马前行。

战马的体积更大,好在战马的身体机能比人身强大得多,即便连中十数箭,在血流尽之前,对战马的刺激还不如枪矛从胸腹间狠狠的捅一下。

云州汉军大营南侧的连营,虽说坚固有如城垒,但毕竟不是城垒。

首先是高度,最关键的也是高度。

太原城将垛墙计算在内,距离地面高达五丈。

这个距离,即便是身手敏捷的悍勇附梯登城,最快也需要数息时间。

而这段时间,除了来自当头各种方式的拦截,侧翼也不知道会有多少支利簇射来。

这也是守军意志坚守,数万降附军伤亡惨重,花费一年时间都没能攻陷太原城的一个核心因素。

连营寨墙的修筑,是伐木埋入土里先建造两排紧挨着的栅墙,然后往栅墙之中填土夯实,上铺木板靠将卒登守。

连营寨墙从垛墙的垛口顶端计算,距离地区仅一丈五尺;从垛口下端计算,距离地区仅一丈二尺。

同样因为没有想过会有援军从北面杀来,北部连营仅在靠近太原城的一侧开挖一道丈余深的环形长壕,防止守军突围;北侧为方便与云州汉军大营联络,也了节约紧缺的人力、物力,没有挖壕沟。

楚山骑顶着如蝗箭雨,抵近连营寨墙近侧,也不下马,将火把直接往寨墙上掷去,将枪矛往垛口处露头的敌卒攒刺。

守军以刀盾为主,只能被动格挡。

守军也没有想着要在北侧的寨墙之上放置滚石擂木石灰等御敌之物,甚至将笨重的床弩移来,楚山骑已杀至近侧,而失去发射的机会。

身手灵活的楚山卒,都是停住马抵近寨墙,站到马鞍上,也无需云梯,直接就往垛口扑跳过去,不断有人被斩落下来,但有更多的人不畏生死、前仆后继的扑上去……

希望

越来越多的将卒扑跳上寨墙,刀斩盾挡,长矛捅刺,将仓促登上寨墙却还没有搞清楚状况的敌卒砍伤砍死,或驱赶下寨墙。

云州汉军位于第二层围困线上的连营,单独一座营寨规模并不大,都不到五百步见方。

营寨内这时候没有点燃几堆篝火,跳上寨墙的楚山骑将卒,纷纷将手里的火把往敌营中投去。

云州汉军在北面围困太原有一年之久,营寨以及内部的兵舍都建成半固定式。营中屋舍虽说差不多都是伐木作顶,但额外涂抹一层厚泥防火,仓促间想在敌营引燃大火不现实,但投掷出去的火把涂有松脂,也不会那么容易熄灭。

楚山将卒这时候也只需要更多的光亮,为进入营寨纵深厮杀提供方便。

从天门山急行军南下,在黑夜中举火顶着风雪而行,又冒着如蝗箭雨,从云州汉军大营两侧狭窄的空当穿过,进抵连营诸寨之前就即刻展开攻势,诸部兵马想不混乱是不可能的。

之前楚山将卒从寨前攻打寨墙,还容易分辨敌我,但编队都彻底散乱开,成百上千前抢先恐后杀入营寨之中,突进速度有快有慢,光线又是那样的昏暗,双方铠甲兵服差距又不明显,这时候分辨敌我主要依赖于口令以及将卒间彼此熟悉的口音。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驱逐胡虏……”

“还我山河……”

嘶吼、咆哮震天动地,震憾人心,楚山将卒如狼似虎往敌营纵深挺进,将一切仓促惊慌的抵抗,撕成粉碎……

……

……

前朝时太原城西倚吕梁山雄奇山岭而建,汾水河从吕梁山的深峡奔泄而出,从城池的西南角折向往南。

那时的太原城所踞地势要比现在险峻得多。

大越立朝前期,太祖皇帝率数十万兵马亲征,久攻难陷太原,被迫在汾水河中筑坝截河,使汾水河倒灌太原城。

太原旧城被毁之后,于旧址以东迁地重建新城,与西面的吕梁山、西南方向的汾水河都拉开一段距离。

徐怀站在寨墙之上,眺望晨曦中彻底展露全貌的太原城是那样的残缺不堪,回想起数年前千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