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节(2 / 3)
着的翟衣。
皇帝虽未大婚,但已经有女人了。
这极有可能是将来后宫一贵。
于是不论是为了自己的小命着想,还是应付着身旁这个猜不透心思的皇帝,祝允明都在用心画着。
“……臣惭愧,笔意粗陋,未能尽绘娘娘尊姿雅韵……”
林清萍看着画作是开心异常的,祝允明却惶恐地谦虚着。
他忘不了抵京之后陛下初次召见时的问话:
“你是兴宁县知县,朕不问兴宁县人丁几何,赋税多少。朕问你,你是父母官,你治下之子民,你这个父母官为儿女留下了什么?待你走后,你这数万儿女,有多少人能承你这父母余荫?你既为父母,可曾念过儿女过得好不好?”
祝允明答不上来,因为答案是很明显的。
纵然他督促了一番县学,驱逐了些许匪患,还做了不少他认为很有意义的事,但真从父母之于子女的角度,那又算得了什么。
但他觉得陛下这是在难为人。
然而陛下随后说道:“待你百年后,世间会传你诗文书法之名,但世间不会多传你为官造福一方之名。那么,你为官一方又所为何来?只为了多一些俸禄?你不为官时,吴中祝枝山墨宝难道求取者少?给价颇低?”
于是祝允明迷惑了。
他未任官前,他的墨宝确实有很多人想要,开价都不低。
他去广东做官了,墨宝没卖出去多少,结果听陛下的意思,他为官一任也没多少成绩?
那他为什么要去做官?
这自然是诡辩,这也因为他担惊受怕一路穿越了大半个大明来到了皇帝面前,然后被皇帝这么问。
随后皇帝走到了他面前:“朕知道,你屡试不中,胸中颇有怀才不遇之感。朕只是想告诉你,这经义之才、诗词书画文艺之才,与治国治民之才,是两回事。”
祝允明无言以对。
“既然你治理一县都无言以对,或不敢直言反对,那么因为只言片语便臧否太宗、妄言前朝旧事,又是何道理?”
四段话,祝允明彻底败在这逻辑里。
敢在自己写的书里面指点江山记述太宗与方孝孺之经过,到了御前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祝允明内心的一点矜持就这么被赤裸裸地剥开来。
要求名就别做官,要做官就做好,敢于留下文字为何御前却一言不发?
随后皇帝就说:“你已经五十了,专其一,留在京城备朕请教书法诗文吧。”
今日奉诏入宫,却是为宫中贵人作画。
他的画不算绝佳,因此他向皇帝谦虚着。
朱厚熜却颇为满意:“清萍,你来看看,如何?”
林清萍知道这是吴中四大才子之一为自己专门做的画,哪管什么如何?好就对了!
皇帝没有像之前一样专心国事,而是和她一起到这御花园来游玩,还召了知名才子专门为自己作画。
“……臣妾很喜欢。”林清萍说得诚心诚意。
“那便署个名,用个印,藏起来。”
朱厚熜笑着看祝允明在画卷上题了自己的名字、甚至额外题了一首诗。
至于用印,祝允明也带了自己的私章。
让林清萍先回去之后,朱厚熜才笑着看祝允明。
怕吧?被召入宫作画,私印都带着了。
但朱厚熜并不会因此得意什么,反而让他坐在了一旁:“你的事可大可小,朕一句话就能断你生死,你诚惶诚恐,度日如年。”
祝允明便跪拜连声称惶恐、不敢。
朱厚熜没有对他讲什么大道理,想来祝允明也不会感兴趣。
“都说文章憎命达,你其实也谈不上命达。”朱厚熜让他坐了下来,“你所著《野记》,被有心人传阅、刊印,你的责任也不算小。因为那贼人之所以传阅刊印你的文章,是因为你的名气大。”
祝允明想哭。
所以当初为什么要写那个东西?
得到更多调查信息的朱厚熜看着他:“知道自己为什么屡试不中吗?”
祝允明其实大略懂一点,但想听听皇帝怎么说,因此看着他。
“做官并非不需要聪明。”朱厚熜看着他说道,“只是有些人的聪明,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际,在于懂得许多事情为什么要如此行之。科举怎么考,读卷官如何阅卷,自有其道理。你在诗文上的才情再高,不明体例之重要性,不明白能顺从体例要求便是顺应为官要求,那又如何能高中?”
祝允明黯然。
朱厚熜想起国策会议及之前许多场合里众臣的一言一行,慨然说道:“能够闻弦歌知雅意,上传下达无有错漏,这才是根本。故而科举考试,截句而成题,八股而成文,都看考生有没有这份天资。还是那句话,你瞧不上,只说明你根本没明白科举考的是什么。天下读书人那么多,难道不能高中进士者个个学问都差?无他,你们适应官场的难度比其他人更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