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0节(2 / 3)

加入书签

当体悟圣意才是。”

贴心严嵩立刻找到了很好的理由:皇帝是有非常好的出发点的。至于有人钻空子搞钻营,那是另一码事,国法在那里。

可他其实也很想了解一下,陛下为什么要借这件事来搞出如此大变动。

只是钓鱼的话,现在先把一些意图幸进的官员、富商、大户钓出来也未免落于下乘。

而若说是落子在多年后,那也实在犯不着拿外戚作为引子——法子多了去了。

于是他又拿起另一道奏疏:“户部请奏,今岁陛下大婚,可令各地进献香茶,以为贡礼。”

“香茶?”朱厚熜有点古怪起来,看向了严嵩、王守仁、张璧,“杨潭署了名,内阁卖了孙阁老面子,你们却拿不准主意来问问朕?”

严嵩尴尬地笑了笑。

知道本朝皇后叫孙茗的,就那么些人。

朱厚熜不由得深深地看着他们。

试探啊,继续试探。

“那就准了吧。”朱厚熜淡淡说道,“是个意思就行了,不用多少,免得扰民。”

“……礼部请奏,诸藩仍奉禁令安居府内,陛下大婚之仪,诸藩遣使为贺之事当如何安排?礼部拟了个方略,内阁以为可。”

朱厚熜拿到手里看了看。

无非是有的藩王已经有子嗣了,可以遣子来贺;有的有兄弟,那就让兄弟来;孤零零一根苗的,就派属官来。

朱厚熜看完就瞄着严嵩他们:“准了。”

“臣等无其他奏疏需请陛下圣裁了。”严嵩弯腰。

朱厚熜点头说道:“伯安,继续进讲致良知之法。”

这是王守仁与杨廷和辩经时就“赢”到的成果,如今谁也不能说陛下了解一下这个小技巧有什么不对。

反正其他东西都没有变。

京城已经平静地过完了正月,皇帝确实换了一个节奏。

随后,户部派到各个茶产地的皇帝大婚之年贡礼也往外传递着。

而张孚敬借着“剿匪军情”之名上的奏疏正经过急脚递往北京送。

夏言在南下,李充嗣在北上。

南海之滨,各个珠池都开始安排采珠。

廉州府合浦珍珠天下闻名,廉州珠市也声名远扬。

这里的珍珠,商朝时就是贡品,此后不论哪个朝代都在这里采集珍珠。

时至今日,合浦区域就有乌坭池、永安池、平江池、杨梅池、青莺池、断望池、海渚池等诸多大大小小的珠池。

这些珠池大多与海相连,滩涂颇多,一年又一年地蓄养着其中母贝。

负责采捞珍珠的叫疍民,他们常年以舟为家,生活在海上,如蛋壳漂泊于海面,所以称为疍家。

但也有一种说法,说他们处于险恶的生存坏境,虽然有独特的谋生手段,生命无保障,如同蛋壳般脆弱,故称为疍家。

这所谓谋生手段,也就是采捞珍珠、捕鱼为生。

常年生活在海上的疍民体态相貌可想而知,这是真正处于大明最底层的一群人。

“水性好的腰上系好绳子,带着篮子下水。”管理珠池的太监板着脸提着要求,“今天每个疍丁必须呈上五两珠子来!以前不敢去的地方,都拼了命憋着气去探探。若捞上来超过五两的巨珠,本官重重有赏!”

皇帝大婚所需要的各种东西里,珍珠主要都由广东这边提供。

总数量将近五万两!

珠池太监心里是很着急的:按理来说这珍珠十年左右大采一次才是合适的,但架不住过去这十几年里宫中和一些重臣不断加派啊。

正德九年就大采了一次,一共交了一万四千两上去。

三年前又采了一次,那次就只采出来不到四千两。

这一次所有珠池一起采捞,能不能采够数目还不知道,但恐怕采上来的珠子质量就堪忧了。

他回到了房里走来走去,过了一会之后就吩咐自己的干儿子:“去把那十七家的东主都给我找来!”

实在没办法,就只能看他们那里的库藏如何。

想要继续做这珍珠的生意,今天无论如何必须帮他把这一关先度过去才行,好不容易没有被去年的风浪波及!

疍民采珠只是一角,广东、广西、云南等许多地方的深山密林里,无数的役夫都被驱使着去寻找、砍伐那些珍贵的木料。

这件事情其实从去年的下半年秋收后就开始了,因为新皇既然已经登基,今年自然而然会有这些要求。

廉州珠市里,有三家商号的管事急匆匆派了下人赶赴广州府。

翻山越岭赶到广州府时,已经是两天后。

远影楼上,几个人又聚了起来。

“珍珠只牵涉到疍民,不过那几个太监既然求到咱们这了,那就是一个逼字。”说话的人目露精光,“大海何茫茫,天下不只广东产珠。我的珠行里倒是还存着三千多两,更有三十余颗绝世好珠。怎么样?一起诉诉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