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节(1 / 3)
他们只用咬着牙,走完今天最后一段路,像统帅将官说的那样:把腰挺直,把号子喊亮,把脚步走齐。过了今天赢了大比,将来个个都是本将的亲兄弟。就算比完不能把你们要到本将身边做亲兵,每个人,本将也自掏腰包犒谢一两银子!
走完这段路,就有一两银子!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现在第一队接近点将台的武将走在最前头,举着自己的将旗,忽然喊道:“向左看齐!”
于是俞大猷看到这一队的脑袋都偏向了点将台的方向,但他们的脚步还没停。
看不见前进的正前方,却仍旧要往前走,还要尽量保持不要乱……熟知兵法的他忽然意识到:若在战场之上,这便是兵卒齐听将令、不论如何也向前的基础。
“请陛下检阅!”
又是呐喊,而台上的朱厚熜同样呐喊:“将士们辛苦了!”
“为大明而战!”
俞大猷不禁呆了呆:如果除开那些在前两关就失败了的,那也有五十多位参比武将要受阅吧?难道每一队都要这样,皇帝要一直喊那么多声?
他没有猜错。
就像当天朱厚熜在这里为他们授旗一样,他今天仍旧如此。
陆炳也震撼地目睹着这次检阅,他曾很熟悉的皇帝,这些年虽然见得少了,此刻虽然已经有了无上威严,可他仍旧亲口用尽量大的声音对走过点将台前的将卒们,一次次地高喊:“将士们辛苦了!”
而整个五军营的大校场内,就会一次次地喊起那句话。
每个人需要记住的东西不多,参比武将只需要卡着节奏提醒麾下兵卒侧望向点将台,兵卒们只用喊一句话。
可是重复的力量很强大,数百人重复、总共两万余将卒重复了五十多次的话很有力量。
这力量激荡在大校场之内,尤其激荡在点将台上。
王守仁不禁侧目看了看声音已经有些嘶哑了,却仍旧像底下的老兵一样尽量站得笔直肃容呐喊的皇帝。
若天子年年来这京营将卒检阅一番,哪怕只是不做过多准备、就这么轮着检阅一番,他这种肯像将卒一样呐喊的天子,收获的会是什么?
《孙子兵法》始计篇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如今,不就是“与上同意”吗?
这样的皇帝,将卒会认。这样的皇帝若是将来御驾亲征……
王守仁觉得自己丁忧之后离开朝堂中枢的这三四年,皇帝又变得不一样了。
如今,虚岁只有二十岁的皇帝也还在最热血的年龄,可他现在不是因为兴奋而不断呐喊。
他用他的方式,正一点点感染着身边重臣、降服着麾下将卒的心。
杨一清想起自己被召还回京时途中听闻朝堂动荡时的感受。
那时候,不确定是不是少年热血,可听闻那些雄心壮志,确曾心热。
如今,点将台下既有大明最中坚、最悍勇的武将,也有刚刚高中武进士的年轻将种、帅才。
皇帝将他们安排在了一起,现在所有人都心热了吧?
这就是大明的天子,这就是大明的将卒。
杨一清甚至怀疑,如果现在皇帝挥鞭向北,高喊一句“北征”,这些将卒也同样会热血上涌地开拔。
至少如今的京营,不再不敢战了吧?
而杨一清知道,这不是全部。皇明大学院里,兵学院、工学院等还与军器监等衙门一直琢磨着继续改进军器,停滞了许久的玻璃镜片望远镜终于有了突破——又是皇帝莫名奇妙召了道士进京的结果。
杨一清并不懂得那到底是为什么,但只能说大受震撼。他之前从皇帝那里试看了一下,以前特殊琉璃磨制的那种与之不可同日而语,这是战场利器。
现在,听说算学院和工学院那边又奉旨在钻研一个新项目,叫做火炮射表。
又是杨一清不懂的玩意,因此他想到这里,也不禁看了看皇帝:他让大家不理解的事做得已经很多了。但这样的事或多或少都起到了效果之后,将来还会有多少人轻易质疑他的决定?
这种威信,他才累积了五年多,若再经过五年、十年……
“报!参比将卒受阅已毕!”
李全礼的声音打断了杨一清的思绪,他眼睛看向最后一队向出口那边走去的将卒。
对他们来说,今天结束了,晚上营中有赐宴,酒肉皆备。
今天之后,只有那前十队伍还有一场。这一场,要以他李全礼为帅了。
朱厚熜的声音已经嘶哑,正在喝着黄锦送上来的茶水。
润了润嗓子,朱厚熜才点了点头:“三场决出前十,你们二人便开始准备吧。下个月武举殿试之时,朕会再来一趟,勉励一下你麾下新兵。”
“臣谢陛下隆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