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95节(1 / 2)

加入书签

有很多的工序、步骤都只能由人来把控。

所谓把控,也就是说,很多的程序,只能由工人们自己来操作完成,不能借助工具。

以目前大晋工匠的技术水平,当真是达不到这个要求。

不只是个人的技术问题,还有标准化的问题,集合生产的问题,总之,问题很多,而且还都特别的棘手,绝对不是三言两语,亦或者是他王谧施展一些外挂就可以改变的。

他既没有这种能力,也没有这种魔法。

于是乎,要想正式北伐还是需要先摸清楚敌人的情况,做万全的准备,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能力。

最重要的就是弹药储备要齐全。

关于这件事,琅琊王可绝对没有放松一点点,将作坊那边,已经连续扩建了好几次。

不只是规模,还有人员,每个都没有放松,一直都在紧锣密鼓的制作当中。

伴随着经验越来越丰富,工匠们的手艺也是越来越好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王谧就亲眼见过的,许多工匠的手艺,甚至都远在他之上,这就是锤炼的意义所在。

而且,这一批工匠产出的弹药的质量也是非常可观的。最重要的是,可以保证每一发弹药以及那些火器都符合既定的标准,误差率极低。

有了这个成果,这一段时间的辛苦就没有白费。

等到日后大业成就,这些工匠就是最宝贵的资产,虽然他们自己现在还没有这样的意识,但是,王谧对他们都是十分爱护的。

待遇绝对是最好的,各种照应都相当的到位。

待到新的王朝建立,王谧腾下了手头的工作,便可以投身到积极改进武器装备的进程当中。

这些现成的熟练工匠的重要性就可以体现出来了!

如何将传统式的作坊化生产转变成现代工业生产,再把古代的淳朴工匠转变成现代的产业工人,这些都是需要精心计划,切实考虑的问题。

所以,这一战,虽然是有了热兵器的助力,也不能掉以轻心。

不只是要把兵力准备充足,把大晋境内所有的有声力量全都调动起来,还需要在火器和普通兵器上面多加准备。

更不要说是那些后勤辎重,更是不可或缺。

这也就是为什么王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朝堂上座任何的改动,只是把自己人安插了进来的原因。

现在,外患还未除,根本还没有到考虑这些事情的时候。

而只要是还需要打仗,还需要打这样大规模的战役,那么之前在朝政上的许多准备就根本没有实现的土壤。

为什么这样说?

当然是因为大晋目前的形态了,总体来说,大晋这边的兵力还是比较分散的。

北府兵确实是强悍的,但是它也只是一支队伍,而要对付盘踞北方的慕容部和姚羌部,没有几十万大军是不够用的。

也就是说,只依靠北府一支军队是无法实现的。

必须集合荆州兵的力量,这样由南到北,由东到西的大规模调动,绝对会扰乱很多政策的实施。

于是,在平定北方之前,大晋的这点内政,就交给原班人马来处理吧,王谧这边也乐得清闲。

至于刘穆之他们,也不过是利用短暂的时间先行熟悉他们将来要处理的要务。

过不了多久,不管是他还是徐羡之,这些年轻才俊就都要跟着他奔赴战场,留给他们的时间也不会多,这么一点点时间也不必指望他们能够有多么大的作为。

他们是人,又不是神仙。

不可能的!

而现在,眼看着北方的各位好邻居即将拉开新的战局,王谧自认为,也到了他该插一脚的时候了。

先派出刘裕去试探,一旦他们威胁邺城的安危,他便可以以此作为借口,主动出击。

至于对手,按照王谧的性格,他都已经想好了。

自然是要找硬骨头来啃了。

所谓硬骨头,不是别人,正是姚羌部!

盘踞长安,根基极深,能充能打骁勇善战,最重要的是,自从王谧开始领兵作战,基本上还从未和姚羌部的军队交锋。

没有经验,陌生的很。

对于王谧和北府兵来说,姚羌部绝对是大难题,非常难搞。

相比较而言,隔壁的慕容部就要容易对付的多了。

既然是容易对付的,又为什么非要放到后面,别人家不都是先挑软柿子捏吗?

那自然是有独特的理由的。

要相信,琅琊王是不可能做赔本的买卖的。

他当然是有自己的想法。

慕容部现在实力比较弱,部队的人数也少,这是一个现实情况,再加之,他们占据的都城比之长安,经济实力也要虚弱的多。

不管是人口还是占据着人口的土地,都要贫瘠的多,与之相对应,建筑在这样位置之上的大燕的经济实力也并没有那么强。

所以,不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