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半夜敲响院门(1 / 2)
不过,张福清还是比较理性的。他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全跟同志们说了。
张福清离开房间的时候,李云帆问了最后一个问题:“大爷,张东旭家住在什么地方?”
张福清从王萍的手中接过钢笔,在纸条上写道:“从祠堂一路向西,走到一棵歪脖子老槐树下,有三条路,沿着中间那条路向西,倒数第三家就是东旭家,门口东边的墙上砌着一块笆斗大的圆形石头。”
同志们从哑巴张福清的口中了解到了不少情况。
谈话结束的时候是九点四十分。
临走的时候,心有顾虑的张福清在纸条上留下一句话:“不要放过一个坏人,也不能冤枉一个好人。”
同志们明白张福清的意思,张东旭毕竟是他的堂侄,这个堂侄对他非常照顾。人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动物,大部分时候,感情会取代理性。
不过,张福清还是比较理性的。他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全跟同志们说了。
张福清离开房间的时候,李云帆问了最后一个问题:“大爷,张东旭家住在什么地方?”
张福清从王萍的手中接过钢笔,在纸条上写道:“从祠堂一路向西,走到一棵歪脖子老槐树下,有三条路,沿着中间那条路向西,倒数第三家就是东旭家,门口东边的墙上砌着一块笆斗大的圆形石头。”
送走了张福清之后,李云帆和卞一鸣商量后决定第二天凌晨有请张东旭。同时对张东旭家进行搜查。为慎重起见,李云帆和卞一鸣一致意见是“请”这种比较温和的方式比较合适。同志们的手上毕竟还没有直接的证据。
睡觉之前,李云帆对五月六号早晨的行动进行了部署:第二天早晨,张东旭和张福清会出现在豆腐坊,从磨豆子到豆腐成形,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天要亮未亮的时候,附近村庄的乡亲们会到豆腐坊来买豆腐,剩下的大部分豆腐,张福清会用独轮车推到街上去卖,等张福清离开豆腐坊,张东旭留下做清理工作的时候,就可以“请”他了。这是第一步,紧随其后,迅速赶到张东旭的家,对张东旭家进行搜查,搜查的重点是赃物和黄军帽,因为时间隔得太久,赃物极有可能被张东旭父子处理的差不多了,如果家里面还有东西的话,张福海是不大会长时间外出的,即使家里面养着一条凶恶的狗,主人还是会不放心的。当然,如果姚虹桥和关景儒的盗墓所得全部落入张东旭父子之手的话,其数量一定不在少数,即使是五年的时间,可能还会有一些存货。
洗涮完毕,大家脱衣睡觉。在睡觉之前,李云帆和卞一鸣又说了一会话,两个人话题始终没有离开过张福海卖货郎的身份。
卞一鸣的心里始终有一个疙瘩还没有解开:如果姚虹桥和关景儒等人的东西落到张东旭父子手上的话,张福海为什么还要继续干老本行呢?卖货郎,这个营生可不是人人都能干的,人们之所以吃苦受累,完全是出于生计的考虑,既然张福海父子已经发了大财,为什么还要去吃苦受累呢?同志们在调查走访的过程中见到张福海两次了,更何况张福海已经是一个上了年纪的人。也许张福海对自己从事大半生的营生有难于割舍的情结,那么张东旭呢?他对豆腐坊的营生不应该——也不可能有什么难以割舍的情结,他为什么还要留在豆腐坊,起早贪黑,继续受苦呢?
李云帆是这么看的:也许是张东旭父子怕引起乡亲们的怀疑,不想让自己的生活发生任何变化,而要想不让生活发生变化,唯一的方法就是仍然按照原来的生活轨迹往前走。李云帆把这个叫做“不成熟的”,“粗浅的”看法。我们都知道,这时候,李云帆和卞一鸣的谈话,带有明显的闲聊的味道。
笔者也有一点不成熟的,粗浅的看法:现在的人会觉得,如果姚虹桥和关景儒从古墓里面挖到的东西全部落到张东旭父子手上的话,那他们一定是发了大财,按照现在人的眼光和古董文物的市场行情来看,这种判断是没有错的,可是大家不要忘了,我们的故事所处的时代,那可是一个极度贫穷,民生凋敝的年代,价值连城的陶碗,可能被当成喂狗的钵子,那时候,人们看到只可能是东西本身的价值,至于文物的价值,不会有人想到这一点,就更不会考虑古董的文物价值了。所以,张东旭父子也不会想到那些东西的文物价值和考古价值,他们很可能把那些无价之宝贱卖了。
卞一鸣的疑虑,也是李云帆的疑虑,更是笔者的疑虑。也许,随着案情的逐步展开,我们的疑虑会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
两个人脱衣睡觉,刚躺下几分钟,李云帆又点亮灯,穿上衣服。
卞一鸣也坐了起来:“李局长,你怎么啦!”
“卞一鸣,明天的计划可能要调整一下。”
“调整一下?为什么?”
“为慎重起见,我们最好先对张东旭家进行搜查,等搜到东西以后,再和张东旭父子摊牌不迟。”
卞一鸣明白李云帆的意思:同志们已经没有什么退路了,如果不能在张东旭父子的身上有所突破,那么,“70。4。3”灭门惨案恐怕真要“不了了之”了。李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