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节(1 / 3)
谁跟你交易!
自古以来,但凡成大事者,身边必群英荟萃,在华夏这片土地上,还有什么比一统天下更大的大事呢?
汉高祖刘邦乡梓沛县,除了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外,还有周勃、樊哙、曹参、灌婴、卢绾、王陵、夏侯婴,任何一个都是当世名臣。
明太祖朱元璋乡梓凤阳,有当世第一名将徐达,有第一谋臣李善长,此外还有冯胜、冯国用、常遇春、汤和、李文忠,哪一个都战功赫赫。
不得不说,在历代开国皇帝中,李渊身边的谋臣武将的水平……差不多是最次的一个了。
武德元年,李渊公布了太原元谋十七功臣榜,除了李世民以及柴绍之外,其他的都是李渊旧人……至少那时候还是。
这些让李渊重视的,同时也巩固他根基的这些前隋旧臣,大都曾经在前隋出仕,除了李渊本人之外官职都不高。
比如裴寂只不过是晋阳宫副监,闻喜裴氏从前往后数,得数到很后面才能看得到他,再比如刘文静也不过只是个晋阳县令。
一大把年纪了,在隋朝混不出个名堂来,终究是有些原因的啊。
比如刘文静、殷开山、刘弘基在浅水原大败,比如裴寂、刘弘基、刘政会在河东大败,比如李高迁面对敌军围攻弃军而逃。
可以说其中绝大部分人的能力都是值得商榷的,李唐建国数年得以一统天下,靠的也不是他们。
而这些人却有一个明显的特征,能力很一般,但很会做官……换句话说,很擅长交易。
陇州总管常达就是一个例子,他并不傻,心里很清楚,供应粮米是应该的,但应该多少要捞回一点什么好处……说到底,常达没有什么特别想要的,但习惯性的希望达成一次交易。
但常达没想到的是,已经默认被其算计了一次的李善没能按捺住性子,不管不顾的掀翻了桌子……在长安,在山东,在代州,自己还要权衡利弊,这次轮到自己不讲规矩了!
正厅内,裴宣机同情的看着面色灰败的常达,谁想得到这位邯郸王性子这么暴躁呢?
被回绝之后,难道不应该再通过某些方式……比如我来沟通一下吗?
怎么就这么撕破脸了呢?
长史杨则却嘴角带笑的深深看了眼李善,心里琢磨着,这好像不是邯郸王的做派啊。
李善毫无顾忌的拿过司库参军手中的账本翻了翻,笑着说:“库存丰盈,常公理政有方啊。”
“如此丰盈,却如此吝啬,实在是……”
李善看向常达,言语诚恳,“若是引得流民骚乱,既起兵戈,地方遭劫,又要遭陛下责难,何苦来由呢?”
“共计两千余民众,每十日送来三千斗粮米,若是粮米不够,以其他粮食抵扣。”
“每十日再送来十头羊,十头猪。”
李善懒洋洋的随口吩咐,“当然了,常公乃伯父旧人,也可以不许之。”
“只是,常公不许,那孤也就没办法了。”
杨则在一旁忍笑,常达仗着是李渊旧人在陇州独掌权柄,三个佐官每日除了喝茶之外什么都做不了,这次算是一头撞在铁墙上了。
人家都称呼“伯父”了,你这个后台怕是没什么用啊。
人家都说了,你没办法,那我也没办法了……赤裸裸的威胁啊。
杨则有些好奇李善会有什么后手,但常达这种老官僚心比较脏……自己要真的顶着,对面这位青年郡王说不定真的撒手不管。
那些流民好不容易找到个落脚点,而且还得一位郡王收容,伸手可触的希望却被撕的粉碎,说不定还真的会闹出事来,一旦沦为贼寇……到时候邯郸王再迅速平乱,战功到手,再顺势弹劾,自己真是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至于民乱……邯郸王是司农卿出巡地方,与他有什么关系?
李善丢下账本,笑着与杨则、裴宣机聊了几句,才笑吟吟的出门。
“何至于此?”裴宣机送出门外,苦笑道:“总管不许,殿下告知一声,下官再去劝说就是,更何况两千流民,总管也不会真的不管不顾。”
“两千流民,常达的确不会不管不顾。”李善轻笑道:“那为何昨日不言明,非要等着孤寻他呢?”
“他知晓孤驻在城外十余里山谷,也知晓孤并无粮米以供流民果腹……”
“他是在等着孤求上门呢!”
裴世钜这才反应过来,还真是如此啊!
如今的李善可不是几年前的那个少年郎,交易……常达还真没有这个资格呢。
李善大步走出府门,随口吩咐几句,十几个亲卫高声传报,后面的几百青壮很快就知道了……陇州总管不肯出粮,是邯郸王逼着对方出粮的。
两千流民,近千青壮……李善心想,还要感谢常达呢,若不是这厮捣鬼,自己也没那么容易收拢人心。
有在山东、代州的坎坷经历,李善不自觉的有着这样的心思,尽量的在身边汇聚一些人手……说不定就会派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