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章(3 / 5)

加入书签

知爱卿是在诓骗他,偏偏他又不想逼问,不知明士把他交办的事情处理得怎么样了?皇上。清心轻唤一声不知神游到何处的晋御阌。今日皇上不知怎么了,常在听取群臣的奏文时心神不集中,她时常得在一旁提醒他。皇上右大臣懿禀奏完毕,请皇上定夺。

陈辅忠一直躬身盯着手上的笏板,等待皇上的指示,但他一直没听见皇上开口,不禁偷偷地抬头看一眼,见皇上直盯着他瞧,登时以为自己说错话,惹得皇上生气。

清心知道晋御阌装莫作样的专心,让上奏的大臣误以为他听了奏文后,正思量着该如何处理,通常等的愈久的人会愈害怕,因为大部分的人,皆会认为晋御阌此时的表情是在生气。

皇上,臣有一事上奏。清心步下台阶,站在陈辅忠身旁,躬身请奏。

晋御阌听见清心的话,又见她走离身旁,立即回神道:爱卿,何事想说?

启禀皇上,方才右大臣言,南境久旱不雨,粮食无法收成,百姓久饥成病,请皇上拨三千石米赈灾。臣认为此时不宜延迟,此乃攸关百姓生死和皇上的盛名,请皇上尽早定夺。

朕同意爱卿的看法,退朝后由武状元梁戟元,运送粮食三千石和三十万两白银到南境赈灾。晋御阌立刻做出指示。

臣另有一事要启奏皇上。

爱卿还有事?晋御阌有些好奇,平日她几乎都与他同在宫中,处理他身旁的文事,怎么今日有事请奏?那爱卿久说来听听。

启奏皇上,臣入京以来便有耳闻,离京城两、三百里之处由一座山,长久以来为盗贼所据,附近百姓均称此为山为强盗山。如果要运粮食和白银到南境赈灾,必须经过此山,臣恐这三千石秘两和三十万两白银,还未能到南境赈救灾民,就会先让那些强盗洗劫一空。

晋御阌双眉轻蹙地看向群臣,众卿,靖新爱卿所言是否属实?为何朕登基以来,未曾听过此事?

回皇上,微臣早在半年前已有耳闻,但一直未能证实,所以不敢贸然向皇上奏明。说话者是左兵部侍郎曾振风。

臣禀皇上,此事臣等皆有耳闻,但皆是捕风捉影之事,所以——

大胆,这事既然早有耳闻,为何朕从不曾见众卿家上奏说明?若不是靖新爱卿及时奏明,朕不明就里便将银粮送去,岂不白白便宜了那些山贼,却依旧让南境的百姓受苦,那朕又如何对得起南境之?你们分明是想陷朕于不仁、不慈之名,朕要你们这群臣子有何用?晋御阌大声怒斥。

臣等罪该万死!请皇上息怒!皇上敕罪!群臣纷纷跪地,扣求圣颜勿怒。

晋御阌本打算让他们跪久一点,然而清心也同他们跪在地上,让他心生不忍,他叹了一口气,起来吧。快想想有何法子能解决眼前的困境,好让南境的百姓尽早得到拯救。

群臣谢恩起身,分列两排静默不语,一阵紧绷的沉默后,晋御阌又生气了:众卿平日不是能言善道吗?怎么今日一个个都哑了,没话好说吗?

皇上,依臣认为,南境之灾不容等待,既然李大人调查出强盗山存在属实,那赈银,赈粮不如走水路。至于剿灭强盗山一事,实从长计议,急不得。宁静王爷提出他的建议。

晋御阌闻言,在心里思量着整个情形,同时也考量宁静王爷的说法。

群臣见皇上努力平息,也开始提出自己的意见。

这样不好,万一消息走漏,水上防御不易。

皇上,必须把握时间,拖得愈久百姓受的苦愈多,百姓心里对皇上的积怨更多。

皇上,臣认为还是

晋御阌见他们七嘴八舌争相发言,除了批评外也提不出个好方法,不禁怒气上涌,好了,全部都给朕闭上嘴。

满朝文武在这声斥喝下,果真立即静的连呼吸都不敢发出声音。晋御阌见状,更加生气,但他还来不及开口训斥,便见清心已出列跪在地上。

微臣斗胆请皇上息怒,请皇上听臣一言。

爱卿平身。朕没有生你的气,你起来说吧。

谢皇上。清心站起身立刻说道:皇上,微臣赞同宁静王爷所言,南境之灾是在刻不容缓。但粮食与白银若由梁大人一次押送,毕竟树大招风,就算没有遇上强盗山的强盗,也会引来其他贼辈觊觎。微臣认为何不将赈银、赈粮分为三路,一路走官道、一路走民道、一路走水路。如此一来便可分散风险,且可由不通的地方进入南境,如此便可迅速分发赈银、赈粮给全南境灾民。

可是爱卿,若走陆路势必要经过强盗山,万一那些强盗意图打劫又该如何?

微臣也考虑到强盗山贼-打劫一事,臣想先请梁大人,备粮、调兵需要一些时间,不知梁大人打算何时起程?

梁戟元想了想后回道:快则十天,慢则半个月,定能起程送粮。

清心点点头,皇上,微臣想,如果在梁大人起程前,能剿灭强盗山的贼-,便能减少路上的风险。

这虽然强盗山离京城只有两、三百里路,但往返也需要十来日,在送出银粮之前,朝中何人有此能耐,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