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节(1 / 3)
朱由榔最后选择折中,不任用太监,而是效仿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聘用女官来打理宫廷事务。
而女官的最高上司,就是皇后。
所谓女官,并非单纯的宫女,而是由民间聘用考核,签订合同,在宫廷中工作一定年限,有具体品级、俸禄的女性官员。
这也算是朱由榔的一种对于封建礼教的进步尝试,毕竟女官任职都是在皇家内部的宫廷事务,这是皇帝家事,大臣文官们也管不着。
而且早在《周礼》当中,古人就已经有女官制度了,在一些特殊时期,比如北魏孝文帝、隋文帝时期,女官地位甚至要比宦官高得多。《红楼梦》里,贾元春在宫中担任“凤藻宫尚书”,这个“尚书”,就是女官职务。
只是过去的女官制度更像是后宫的补充,而朱由榔所设立的女官制更加完善、正规,并且不强调人身依附关系,完成合同规定的工作年限后,就可离开宫廷。女官不是皇帝的妃嫔,而是和文武官员一样,是皇帝的臣子,更确切的说,是皇后的臣子。
-------------------------------------
应天府,上元县小学是全大明第一家开门的皇家小学堂。
大量的达官贵人们都想把自家孩子塞进去,因为他们都听到了风声,说是日后皇长子朱慈煊六岁以后,会被送进小学读书。
这下子顿时让全南京的勋贵、文官、士绅、豪商们兴奋起来,要是自己啊孩子也能送进去读书,岂不是从小就能和太子爷建立交集?
这是家族日后飞黄腾达的良机啊。
结果按照计划,上元小学招生五百,最后来报名的家长却多达四千。
而且其中不乏军中公侯伯爵、朝中尚书侍郎一大堆,吓得督学司连忙派人来解释,表示由于南京人口众多,督学司这边规划,光上元县就要建设四所小学,教师资源都不差,不一定非得挤这上元一小不是?请各位大佬不要心急。
但诸位家长只是表示呵呵。
大家又不是图着什么教师好不好来的,真要学学问,这些家庭哪一个请不了名师?
关键是太子爷啊!能和太子做校友,那日后是多大的政治资本?
最后还是闹到了天子跟前,让朱由榔哭笑不得,下令以后出现类似情况,就抽签决定,但虽说是抽签,不过有个死标准,没有功名、爵位、官职的一般家庭,比例不得低于五成。
他的确有把自家孩子日后送到小学读书的想法,集体生活是培养人的好方法,关在后宫里,早晚要变成废物。
作为一个父亲,朱由榔都已经规划好了,这小子六岁就送到上元县读小学,日后还会设立府一级的中学,读完中学,扔到城外的大明兵学苑里好好操练两年,最后再找个不算太危险的偏远边塞去当几年基层军官。
等磨练的差不多了,才调回来学习处理政务,即便如此,也得先从府县一级熟悉起来。
否则一直养在皇宫大院里,搞不好又变成个朱允炆、朱祁镇那种大煞笔。
反正朱由榔自信再个三十年再退休不成问题,在此之前,有的是时间慢慢培养。
数百里外的杭州府中
杭州知府顾炎武亲自出席了杭州府第一所皇家小学——钱塘小学的开学仪式。
按照督学司的计划,第一批五百所小学堂,主要作为尝试,等通过实践健全制度以后,从明年光烈四年开始,以每年五百所以上的速度向全国普及。
虽然朱由榔采取了不少打压士绅、平衡文武的政策,但整个光烈朝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反而大大提高了。
尤其是对于秀才、童生等底层读书人而言,原本只不过是人厌狗嫌的穷措大,除了读书科举外,撑死就给哪家地主教教私塾,或是给别人当账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而朱由榔的一系列政策下来,读书人可以去吏部、市舶司应聘为官吏,也可以去皇家小学应聘为有品级、俸禄的教师,如果年纪尚轻,还能去兵学苑当学员,走武官入仕。
再加上海贸和商业的繁荣,大量新兴的商业行社们,也需要聘用不少读书人作为账房、掌柜。
结果就是,现在整个大明,只要是读书人,基本都能找到一份体面工作,乃至于民间行社为了聘用人员,不得不大幅度提高工资,才能和官府抢人。
乡间一般私塾,都已经开始缺先生了。
顾炎武也颇为重视杭州府各县小学的建设,虽说整个政策主要是由皇室出资,但实际执行上,由于教育普及水平直接和政绩挂钩,地方官员想发设法也会给学校弄点优厚政策。
比如杭州府,就有入学补贴政策,凡入学学生增加一人,府衙会给学校每年七钱银子的补贴。
一年下来,全府八所学堂就是两千多两白银。
顾炎武即使是在新政派官员中,也算是比较激进的一类。
在朱由榔普及教育所激起的大讨论中,顾炎武一向主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