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节(2 / 3)
姜瑄领骑军都督。
从中可以看出,在三方当中,以大同军旧部势力最强,这也是对当初山西大同军反正的犒赏,但经过数年光景,虽然在上层将领,大同军一系看似还占有许多关键位置,但在中下层军佐中,早已被拆分得支离破碎。
首先是大量来自南京兵学苑的基层军官,而且原本的大同军也被整体拆分成了两个部分,只是骑兵保留在骑军,步卒已经编入右军,而右军都督万练,虽然也是当初山西起义的领袖之一,但却并非大同系出身。
至此,文安之已经完全掌控了这两支军队。
尤其是作为派系领袖的姜镶,已经被调任光复大都督府佥事,被隔离在了几千里外的南京。
故而,才能毫无顾忌的敲打如王辅臣这种跋扈军官。
王辅臣也毫无办法,只能寄期望于在战事之中,立下一二功勋,能作为自己进身之阶,若是能混到一个爵位,自然最好。
而他所瞧准的,便是昔日自己曾经屯驻的故地,大同镇。
阿济格、满达海受命西征平叛,收复大同以后,就把自己的大营设于此处。
但随着战事一开,正白旗主力动员出战,紧接着文安之又派骑兵从长城沿线袭扰,迫使对方分兵应对。
事实上,此时的大同城周围,十分空虚。
只有护军营和部分绿营兵马而已,王辅臣的打算很简单,攻下大同当然不可能,但若是能抵近大同城外,诱歼一部清军,以威慑阿济格、满达海等将,亦算是大功。
此时的王辅臣已经不是总兵了,不过副将而已,此番也只带了一个营,一千五百骑出来。
虽说是目标小,易于穿插,但凭此兵力,恐怕也吃不下多少。
被文安之留下深刻教训的王辅臣,可不敢擅专,而是将想法向总兵姜让透露,姜让与都督姜瑄是兄弟,商议之后,同意了王辅臣的计划。
但却不只是让他跑到大同城外耀武扬威。
当初王愬的例子,让明军将帅们发现了一个清军的弱势。
就是清军兵力不少,但能用于机动的精锐,相反却很少。
不同于明军,光复诸军虽然战斗力各有参差,但基本没有差距过大,而清军方面,八旗和绿营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也就是说,只要能突入到没有八旗驻防的腹地,明军基本上都是有战力上的绝对优势。
用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我对付不了鬼子,还对付不了伪军吗?
例如王愬,之所以能在北直、天津腹地搅风搅雨,便是因为所到之处,大部分都只是绿营散勇罢了,哪里是这些如狼似虎的明骑对手?
这是作为关外部落入主中原,最大的问题之一。
所以,姜瑄认为,可以让王辅臣直接突入到大同、太原府腹地,让清军疲于奔命,同时策应当地的民间抗清武装,分散清军兵力,以达到破局情势。
之前按照文安之的规划,西路战场,能维持战线,牵制正白旗,就算是合格;如果在此基础上,能渡河开拓部分阵地,以求未来攻略山西的过程中,能有前进基地,拖到中、东两路军主力北上席卷中原,便是出色了。
而最好的结果,当然是在两路主力北上渡河之前,就独立光复山西。
这个挑战实在不小,但西路军上下还是想试一试,这次王辅臣的突袭,就是一次机会。
-------------------------------------
大同镇以北,大约百里左右的长城段,就设有九个堡垒,正白旗兵力实在有限,只能在每个堡垒留下五百绿营兵驻守,并设五个佐领,负责监督,并以骑兵巡回,用以对付从外围突入的明骑。
想要不惊动驻守在大同镇的正白旗护军营,的确有些麻烦。
王辅臣选择从阳和卫方面绕行,只不过要从那边进去,就必须从察哈尔地界过去,颇为惊险。
之前王愬几百轻骑横跨察哈尔数百里草原,遁入北直,察哈尔诸部就被清廷申斥了。
如今察哈尔八旗虽然一大半兵力都被调入北直,加强稳定北直局势,但察哈尔两黄旗几附属的许多余丁,都被动员了起来。
王辅臣这一千五百骑说多不多,但说少,在草原上也不难被发现。
不过文安之还是有办法的,派人通知了土默特诸部,希望对方能派遣人马,向察哈尔部施加压力。
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人土默特又不是明军编制,也是要有条件的,文安之将察哈尔中旗的大片牧场都提前许诺给了对方,当然,这些只是空头支票,更实际的是五百口铁锅,茶六百石,另蜀锦五十匹、丝绸百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得到许诺的土默特三部,共出约三千骑,从归化城东进,扑向察哈尔诸部的核心,位于察哈尔中旗的官山。
这里是察哈尔诸部每岁议事之地,又名议事台。
收到消息后,察哈尔各部立马神经紧张,动员可用兵力,与对方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