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3节(2 / 3)

加入书签

是连一合之力都没有。

可问题是,现在北直有八旗吗?除非多尔衮不守北京了。

至于那些分散各地的绿营散勇,在人数优势的情况下,恐怕还真不比这些流民强多少。

王愬一开始是对这些流民不太感冒的,但锦衣卫希望他能裹挟更多的流民,越多越好。

王愬也逐渐反应过来。

自己这几百人,若是对方干脆把自己放在一边,干脆不理,其实也不能破坏什么。

但如果能尽量裹挟丁口,其他不言,起码清廷的财税、粮草、丁壮征发,会被自己极大破坏!

想清楚以后,王愬干脆就在太行山沿线,学起了农民军早期的套路。

攻打府县,开仓放粮,裹挟人口,再攻打更大、更多的府县。

再加上榆园军的策应和影响,数月间,北直抗清义军沿着太行山脉,在保定、真定、顺德、广平各府风起云涌。

除却府城以外,其余县城、卫城,义军基本上都是来往自由。

察哈尔、科尔沁入关以后,一度倒也凭借战力优势,将这些义军打压不少,但很快,随着规模扩大,已经杯水车薪。

尤其王愬那几百骑兵的存在,仿佛是一大团棉花里面,藏着一小块锋利的刀片,尤其让清兵吃了不少亏。

每当他们对上一般的流民武装,高歌猛进之际,这支藏起来的骑兵便会忽然从其侧背突袭,咬下一块肉来。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所以说,现在最大的问题,还不是战事?”

朱由榔皱眉看着手中南京方面急递过来的内阁奏章,以及两份内阁签发的公文。

文中,瞿式耜提到了三件事情。

其一,是北方政权重建。

北方诸省,这番战胜之后,瞬时间就要多出几十个府,数百个县,需要大量的得力官吏人手。

但官员选用又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

那就是光烈朝毕竟是依托于南方建立的政权,朝中官员,均以南居多,尤其是两广,如此一来,恐难平衡,容易为日后党争埋下隐患。

这话,也就是瞿式耜这种从龙元老敢说了,其余人,无论支持哪一方,都容易招人记恨。

其二,便是北方的流民问题。

只是已经从清军手中完全光复的淮北、襄樊地区,流民问题就不下数十万。

可以想象,在完全拿下山东、河南、北直、山西各省以后,明廷所要面对的问题更加深重。

这几乎是一个无底洞,要吞没不知多少粮食、银钱。

故而,内阁加大了今年夏收粮食的收购,财部增派三百五十万元预算。

但在这个决议在七科(六部增设了财部,六科自然也要增设财科)那边,遇到了钉子。

财科认为光烈七年,内阁批复的财政支出实在太多,有赤字风险。

仅军费一项,先后已经不下两千万,毕竟是战时,这倒是能理解。

但正因为如此,其他方面就该缓一缓,粮食问题完全可以等到秋收,或者光烈八年再进行。

内阁商议后,又提出这笔钱可以使用银行发行国债,同样被批驳。

自光烈三年以来,国债发行已经超过八百万,自明年起,连本带息,财政每年至少就要还一百七十万,再发行,一方面是在挑战市场对于朝廷的信任,另一方面,同样会导致明年财政出问题,这是典型的“寅吃卯粮”。

重组内阁以后,明廷政府的官方文件事实上有两种,一个是皇帝亲发的圣旨,一个是内阁签发的公文,被称为“公帖”或者“阁帖”。

无论是哪一种,按照制度,都必须由七科给事中审议。

当然,这些制度基本上都是给“后来人”设立的,对于朱由榔这种皇帝而言,他活着一天,说什么就是什么。

故而光烈朝的圣旨下发中,所谓“审议封驳”完全就是走流程,朱由榔随身携带一个给事中,唯一任务就是盖章。

反倒是对于权力空前扩大的内阁而言,这样的制度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至少从光烈三年以来,内阁被七科封驳的公帖,已经不下二十封了。

朝中有人建议提高七科给事中的品阶(给事中只是七品官),毕竟这些家伙的权力,事实上已经不比朝中二三品大员低了。

但朱由榔还是坚持了当年朱元璋的设计,要说老朱其人在政治智慧上,还是颇有一番见解的,六科存在的本质就是“以小制大”,过去唐宋的门下省,长官也是宰相,反而很难取到监督作用。而七科给事中,不过七品,且都是刚入仕的年轻人,任期两三年而已,由于来不及和朝中大员们建立什么“关系”,就会被调离升迁。

而且他们都属于“言官”行列,审议监督是其政绩来源,反而能真正取到钳制相权的作用。

不得不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