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节(2 / 3)
位年轻的父亲来说有点沉重,宽慰道:“哎,我就随便说说,你也别往心里去。你看阿善他姨公这太子生得晚,还不是先他一步撒手人寰。他还是当场自绝的,你们家太子谋反失败至少把命给保住了。”
霍善:?????
霍善目光幽幽地看着李时珍。
你说话就说话,带我太子叔干嘛!
还在当天策上将的李世民也是满心迷茫:我是谁?我在哪里?我的太子会谋反?他的承乾那般聪慧可爱,怎么可能会谋反!
他还会白发人送黑发人,送走几个他与观音婢的孩子?
……不对,他自己都还没当上太子,哪来的太子谋反?!
李世民完全不信。
霍善也不管李世民信不信,他该起床了!
霍善热情邀请李世民在这边休养一旬,正好杜甫还可以待好些天,他们平时可以多聊聊大唐的事。
要不是杜甫来了,他们也不会想到把他这个当祖宗的给邀请过来。
比起你儿子长大后会学你逼宫谋反这种小事,杜甫那边的才是大事:你们的长安洛阳二都即将被胡人攻占,大唐,危!
要不你俩合计合计,看看该怎么办吧!
于是公元前116年初夏的清晨,在大汉西陵城一处弥漫着药香的庭院之中,来自武德九年的李世民和来自天宝十三年的杜甫相对而坐。
面面相觑。
唐代人对昭陵都有着深厚感情, 这一点是为人至孝的高宗皇帝李治起的头。
李治在位时一旦在战事上取胜,就会把献俘仪式安排在昭陵举办,好叫李世民在泉下也能看到大唐正在开疆拓土。
由于李治对昭陵的看重,时人一旦有什么冤屈就爱去哭昭陵。
都冒天下之大不韪跑老李家祖宗的坟头哭了, 冤屈能不大吗?有关部门都得火急火燎地介入处理, 生怕慢了一步自己要人头落地。
要知道此前有人只是误砍了昭陵几棵树,就差点被李治给砍了头。还是狄仁杰极力劝阻之下, 李治才勉为其难地把犯错官吏流放去岭南自生自灭。
兴许是由于李治这份看重, 又或者是昭陵的“昭”字天然带着几分鼓舞人心的力量, 反正哭昭陵这个活动一直到宋朝都很有几分神圣色彩。
杜甫这个大唐人也不例外,所在的环境越是黑暗, 人们就越是爱回忆明主所在的时代。
所以杜甫每次路过昭陵都要写诗遥遥吹捧一下李世民这位贞观雄主, 深深怀念李世民“风尘三尺剑, 社稷一戎衣”的风姿。
眼下杜甫虽还没有遭逢巨变, 却已经深刻地感受到风雨到来前的昏暗。
对于天上掉下个文武大圣皇帝这种事,杜甫虽还没有完全消化完毕, 却也莫名地激动起来了。
杜甫已经从李时珍那儿得知大唐即将迎来为期八年的动乱,此时见了年轻的李世民, 眼睛里不由满含热泪, 和他说起天宝年间的种种变故。
如今的皇帝李隆基,开元年间也是个英明神武的帝王,可惜到了天宝年间就彻底变了样。
后宫那点破事不提也罢,主要是他怕自己人心眼多, 所以信任胡人将领, 信任到什么程度呢, 他把范阳、平卢、河东三镇全划分给胡将安禄山了。
今年这个安禄山还上书跟朝廷讨要个通管全国马匹的差使,朝廷还同意了。
也就是说一个胡将不仅兼任三镇节度使, 还拥有调度战马的权限,要人有人,要马有马,要地有地,你说他不反,谁相信?
李隆基还真相信了。
连背靠杨贵妃的国相杨国忠都动摇不了李隆基对他的信任。
当然,这杨国忠没好到哪里去就是了。天宝年间朝廷之所以满堂昏昏,也有他贡献的一份力量。
他们这些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惜没有权限在御前建言,哪怕凑在一起日骂夜骂也没法骂出什么结果来。他们上达天听的路,早就已经断了啊!
据传就是李隆基跑开了头,以后大唐的皇帝遇到强敌就跑,他们的都城长安被胡将叛军之流进进出出许多回。
怎么能不叫人痛心!
连杜甫尚且心痛不已,李世民就更不用说了。
早在武德七年朝廷就在讨论这件事:长安太危险了,北边的人随时会打过来,不如我们迁都吧!
所有人都赞同这个想法,谁都不想直面骁勇善战的草原民族,总担心突厥人随时会打过来。
唯有李世民坚决反对迁都,他向李渊表示霍去病只是汉廷的将帅而已,尚且还曾立志要消灭匈奴,我这个秦王却让您生出想要迁都的忧虑,实在是我的责任,不如放我出去剁了那个颉利。一两年内我拿不到他的首级,你们再讨论迁都也不迟!
父子俩为此大吵了一架,最后李渊打消了迁都的想法,但没放李世民去打突厥。
可以说要是李世民不坚持,长安兴许就被当时还算是才刚建立没几年、瞧着还是个草台班子的朝廷给放火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