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画面中,一个年轻的非洲青年站在领奖台上,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道:“感谢那个告诉我们‘弯路也是路’的中国人。”
周建民低头翻看手机,发现当地学校已将他的笔记编成教材,书名《从错误开始》。
在回国汇报会上,领导提议将其经历包装为“国家科技外交典范”,被他婉拒:“它不属于哪个国家,它属于愿意动手的人。”
林晚秋的系列报道《胜利之后》发表当日,评论区涌现数千条留,大多是基层工程师讲述自己的“微小突破”。
在采访的最后,林晚秋问楚墨:“你觉得赢了吗?”
楚墨指着窗外一群正在调试机器人的职校学生说:“十年前,我们在争论谁能造出第一块国产高端芯片;今天,他们在争论哪种焊接方式更环保。这就是答案。”
夜晚,楚墨独自一人站在昆明滇池畔,感受着湖面吹来的凉风。
他望着远处的灯火,思绪万千。
这时,他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屏幕上显示着一条短信,发信人未知:“老朋友,别来无恙?我在腾冲等你。”
楚墨关掉手机,嘴角露出一丝玩味的笑容。
滇池的夜,静得出奇。
风裹挟着水汽,浸透了楚墨的衣角。
他缓缓吐出一口烟圈,看着它消散在滇池微凉的夜色里,像极了那些曾经炙热的理想,如今只剩一丝余温。
这座废弃的科技园,是华芯科技梦开始的地方。
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仿佛就刻在这片土地的每一寸肌理里。
可惜,理想的火焰,总会被现实的风无情吹散。
“笃笃笃……”
突兀的敲击声,打破了夜的宁静。
楚墨循声望去,只见几个半大的少年,正围着一堆破铜烂铁,敲敲打打。
借着微弱的星光,他看到他们用捡来的废弃零件,试图拼凑出一座简易的太阳能充电站。
“叔叔,你知道哪里能弄到更好的控制器吗?”一个满脸泥污的少年,跑到楚墨面前,眼神里充满了希冀。
楚墨没有说话,只是缓缓蹲下身,从口袋里摸出一枚略显陈旧的芯片,轻轻放在少年脏兮兮的掌心。
那枚芯片,是他当年带领团队,夜以继日攻关的成果,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与梦想。
“试试这个,它走过很远的路。”楚墨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岁月的沉淀。
少年如获至宝,紧紧攥着那枚芯片,飞奔回到伙伴们中间。
远处,滇池湖面,第一缕晨光刺破厚重的云层,金色的光芒洒向大地,驱散了夜的寒意。
楚墨静静地站在那里,感受着新的一天带来的希望。
他的手机,静静地躺在公文包里,屏幕依旧亮着。
一封未发送的邮件,停留在发送界面,收件人:李哲,正文只有两个字:
“继续。”
楚墨蹲在滇池畔的废弃科技园中,指尖还残留着那枚旧芯片的冰冷触感。
他看着那个满脸泥污的少年,小心翼翼地将芯片收进一个缝缝补补的布包里,像守护着什么珍宝。
他没有留下姓名,也没有留下联系方式。
只是默默地站在不远处,看着这群衣衫褴褛,却眼神明亮的少年们。
废弃的厂房里,凌乱地堆放着各种各样的电子垃圾:生锈的电路板、断裂的电线、报废的显示器……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电子元件烧焦的味道,以及潮湿的泥土气息。
然而,这群少年却像是寻宝一样,在垃圾堆里翻找着,时不时发出一阵兴奋的低呼。
楚墨看到,他们用几台报废的电动车电机,改装成了一个简易的发电设备。
电机的外壳锈迹斑斑,电线上缠绕着五颜六色的胶布,显得十分简陋。
然而,当他们合力转动电机时,微弱的电流,却点亮了一盏昏暗的led灯泡。
灯光很微弱,却足以照亮少年们脸上兴奋的笑容。
他们的笑容,纯粹而充满希望,仿佛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楚墨内心深处,那些被现实磨砺得渐渐暗淡的理想。
临走前,楚墨注意到,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正蹲在一个纸箱旁,用记号笔在纸箱上画着密密麻麻的电路图。
那电路图,结构精巧,逻辑清晰,赫然是“门槛”架构的简化版电源管理单元。
“有点意思……”楚墨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
次日清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