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话有理,但仍需万分小心。”
渊盖苏文沉吟片刻,下令道,“传令下去,命辽东各城守将,加派斥侯,严密监视唐军动向。一有异动,立刻八百里加急上报!”
就在众人心神稍定时,殿外又传来一阵急促的呼喊:“莫离支,不好了!唐军……唐军打过来了!”
一名将领仓皇奔入殿中。
渊盖苏文见是平壤城守将公孙明正,不禁面露不悦:“公孙明正!不在城墙上指挥防务,擅离职守跑到王宫来让什么!”
公孙氏兄弟是他的心腹,其兄公孙明直正率军在外,平壤的安危便系于公孙明正一身。
公孙明正脸色煞白:“莫离支,唐军已经开始攻城了!”
“大通江上突然出现了无数唐船,他们二话不说,就用床弩向城墙射击!那弩箭粗如儿臂,射程极远,威力更是骇人!”
“末将已下令封闭所有城门,恳请莫离支速派援军!”
多年来平壤城安然无事,养尊处优的公孙明正何曾见过这等阵仗。
“慌什么!”渊盖苏文厉声喝道,他强作镇定,“唐军可曾登岸?”
“不曾,一人都未下船。但我们派去喊话的士兵,瞬间就被射成了刺猬。靠近江边的一处城门,守军已经出现了伤亡。”
看到渊盖苏文镇定的模样,公孙明正也稍稍定下心来。
“一群待在船上的旱鸭子,能奈我何?他们还能飞进城不成?”
渊盖苏文胸有成竹地开始部署,“传令下去,让城头上的士兵后撤,避开他们的射程。”
“骑兵部队全部待命,一旦发现唐军登岸,立刻出城袭扰。我倒要看看,他们能在船上耗多久!”
“这未尝不是一个机会,当年隋朝给我们送来了物资和人力,今天,大唐或许会给我们送来一支崭新的舰队。”
……
在高句丽超过百座城池的版图上,水原城的位置颇为微妙。
它既是拱卫汉城的重要堡垒,也地处与百济接壤的前沿,尽管繁荣难及平壤与汉城,但在国内亦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在此地举兵,不仅能震动高句丽腹地,其涟漪效应更会波及邻近的百济与新罗。
当燕王府锦衣卫的十几架强弩发出尖啸,将最后的抵抗者钉死在城墙上时,水原城彻底易主。
高桓权,这位高句丽的前太子,在半岛地区素有声名,其地位曾获公认,此刻他的出现,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正统的号召力。
“贺将军麾下的兵士,战力果然惊人。若有一千如此精锐,攻克汉城也并非痴人说梦。”
高桓权跟在队伍后方,望着肃然的军容,内心激动难平。
攻陷水原,意味着他的复国大业已然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捕鱼队所能提供的支持,远比他预想的要强大得多。
至于这股力量日后是否会反噬自已,他已无暇多虑。
与捕鱼队联手,他尚有重登王座之望。
若拒绝合作,不待捕鱼队动手,渊盖苏文的屠刀便会落下。
权衡利弊,他自认让出了最明智的选择。
贺健的脸上也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神色,此战比预想中更为顺利。
他几乎动用了锦衣卫的所有核心力量,还带上了所有能召集的隋朝遗民,赌上的,是大唐在高句丽布下的整个棋局。
贺健说道:“太子,接下来就看您的了。”
“城中有八百降兵,另有上万青壮。只要您能说服其中半数加入我们,大军即刻便可向下一城推进。”
高桓权深吸一口气,迅速进入了角色:“将军放心,我毕竟曾是太子,起兵讨伐国贼,名正顺。”
“水原已在我手,周边的城池想来也不会负隅顽抗太久。”
他深知兵贵神速,必须趁渊盖苏文尚未回神、边境主力又深陷新罗战事之际,尽可能地扩大战果,吸纳民心。
梅川秋一适时开口:“太子,我有一策。”
“水原乃至周边诸城,田产大多掌握在少数勋贵手中,而这些人多为渊盖苏文的党羽。”
“我们不妨在破城之后,将其田地尽数分予追随我等的百姓,并宣告天下:凡投身义军者,皆可‘家家有田种,人人有衣穿’。”
这个建议源自李想的授意,梅川秋一此刻提出,心中亦是暗自喝彩。
只要打出这面旗帜,义军的声势必将如滚雪球般壮大。
至于这个承诺最终能否兑现,从来不是他和李想关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