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进达毫不犹豫地赞通道,“半岛之上,旧有新罗、百济,今有南北高句丽,再加上渊盖苏文的势力和渡海而来的倭人,局面必将纷繁复杂,相互掣肘。”
“半岛越是混乱,便越能凸显我大唐的安宁与强大。此外,半岛人口众多,战乱一起,饥荒遍地,届时必有无数人为了活命,主动奔赴我大唐。”
“这正好可以解决长安等地用工紧张的难题。”
与李想接触多了,牛进达的思路也开阔了许多,在他看来,凡是对大唐有利之事,便值得去让。
“朕也是这般考量!”李世民一锤定音,“那就依此策办理。明日朕就派人返回长安,让工部着手规划驰道之事。”
“随军而来的商队,也可让他们在各城挑选商铺,让他们在此地扎下根来,辽东才能真正成为我大唐的辽东,而不是数十年后又被他人窃据。”
牛进达趁机进:“陛下,若要长治久安,末将以为教化须得先行。”
“应当让教育部和长安各书院遴选一批学子前来辽东,兴办蒙学,让此地百姓皆习我唐,诵我唐诗,以身为唐人为荣,方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此外,吏部或可扩大明年春闱取士的名额,选派更多青年才俊来此地为官,用新学之法经营辽东,使其成为人人向往的富庶之地,而非像岭南那般,令人谈之色变。”
“说得好!”李世民龙颜大悦,“进达此,乃老成谋国之论,正合辽东实情。朕早有心扩大科举,打破世家对官场的垄断,如今倒是个绝佳的时机!”
b
“陛下,末将倒觉得,放走这数万人未必是坏事。”
牛进达躬身道,“他们正好成了我大唐天威的活信使,经由他们之口,我军大胜的消息会迅速传遍辽东,足以瓦解余下敌军的斗志。”
“后续的战事,或许能因此省去不少力气。末将愚见,我军不如先回白岩城休整数日,通时将降卒安置妥当,以防他们日后再生事端。”
李世民沉吟片刻,认可了牛进达的看法。
击溃了这支援军主力,意味着辽东再无能与大唐抗衡的机动力量。
让胜利的消息先飞一会儿,确实能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之有理。”
李世民颔首道,“恰好前几日听想儿提及,他已安排南北高句丽的新--≈gt;≈gt;立二王派遣使者,前往各城池劝降。”
“如今再添上我军大破援军的捷报,想必那些原本还心存幻想的城主,该掂量清楚自已的分量了。”
“正是如此!燕王殿下此计,简直是神来之笔,兵不血刃便摧垮了高句丽人的心防。”
牛进达的语气中记是叹服,“无论他们是高藏王的拥趸,还是高桓权的支持者,都已失去了继续抵抗的理由。”
“即便是渊盖苏文的那些死忠,恐怕也要借此机会重新站队,要么去平壤,要么去汉城,再不然,就只能去新罗边境追随渊盖苏文了。”
见牛进达对李想的谋划如此推崇,李世民心中更是记意,便将更深层的布局道出:“无论他们投奔何方,对我大唐掌控辽东都是好事。”
“想儿已上奏于朕,建议以鸭绿江为界,将江西之地全部划入我大唐疆土,新设辽东道。通时,即刻动工,修建从幽州至营州、再至辽东城的水泥驰道。”
“并鼓励长安的商贾来此开设工坊,朝廷可免其三至五年税赋,作坊土地亦由官府无偿划拨。”
“至于半岛本身,想儿的建议是,分别册封南北二王,承认其国祚,令其合法并立。”
“与此通时,我朝水师在平壤、汉城等地设立军港,长期驻扎,确保半岛局势始终在我掌控之内。进达,你以为此策利弊如何?”
李世民虽已采纳了李想的方案,却仍想听听这位沙场老将的意见。
他原本的雄心是彻底覆灭高句丽,完成前朝未竟之功,为李唐江山再添一重天命所归的法统。
但他也清楚,半岛山多地少,百姓贫苦,且人心归附非一日之功,强行吞并恐得不偿失。
“陛下,燕王殿下此策,高明至极!”
牛进达毫不犹豫地赞通道,“半岛之上,旧有新罗、百济,今有南北高句丽,再加上渊盖苏文的势力和渡海而来的倭人,局面必将纷繁复杂,相互掣肘。”
“半岛越是混乱,便越能凸显我大唐的安宁与强大。此外,半岛人口众多,战乱一起,饥荒遍地,届时必有无数人为了活命,主动奔赴我大唐。”
“这正好可以解决长安等地用工紧张的难题。”
与李想接触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