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宋思铭讲实话的话,应该这样回答戴羡成,“我这个人记忆力比较好,我不止记得你,当时上台讲话的人,我都记得,那时候的我,是做秘书工作的,这是一个秘书的基本修养。”
但是,这样回答,情商显得就有点儿低了。
宋思铭只能从戴羡成当时的讲话内容下手。
“主要是戴总讲的内容,比较吸引我,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戴总是想将江北菜发扬光大,让江北菜成为八大菜系之外的第九大菜系,您成立的公司,叫什么来着,对,叫江北宴,您当时的目标,是一年内,在江北省内发展三十家加盟店,五年之内,在全国发展三百家加盟店。”
宋思铭三两语,就把戴羡成在招商会上的讲话内容复述出来,随后,又加上自己的评价,“我一直觉得,国内餐饮行业,应该有咱们江北菜的一席之地,江北菜要历史有历史,要底蕴有底蕴,口味上也适合全国大部分地区,唯一一点,就是不会讲故事。”
这让戴羡成更为惊讶。
宋思铭记得他这张脸也就算了,还记得他一年半之前的讲话内容,这不禁让他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同时,宋思铭对江北菜的评价,更是说进了戴羡成的心坎里。
可兴奋之后,戴羡成神色又是一黯。
“江北菜除了不会讲故事,再就是太考验厨师的功力,同一道菜,不同的厨师做出来经常是两个味,所以,我的加盟店刚发展到第四家,就发展不下去了。”
戴羡成叹了口气,对宋思铭说道。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想想当时在招商会上的豪,戴羡成自己都觉得脸红。
“江北菜想统一口味确实是比较困难。”
宋思铭微微点头。
江北菜比较复杂,动辄就是小火慢炖四五个小时,调味上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不同的饭店,口味有差异没关系,但是同一个招牌的连锁店,加盟店与加盟店之间,吃起来不一样,确实影响口碑,也很难真正留住顾客。
“也有人建议我搞预制,弄个所谓的中央厨房,一锅出来,再发到各个加盟店,到时候加盟店都不用招厨师,热一热就能上菜,既统一了口味,又节约了开支,但我想了又想,那样做可能能让我赚到钱,但却会失去将江北菜发扬光大的初衷。”
戴羡成顿了顿接着说道:“各大菜系,说到底还是厨师技法之间的比拼,如果一提江北菜,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不需要厨师,只需要加热的预制菜,那江北菜还不如继续默默无闻下去。”
“戴总,你的底线,比一般的商人高太多了。”
宋思铭不禁为戴羡成竖起大拇指。
“这也算不上底线,顶多算我个人的执拗。”
戴羡成连连摆手道。
“有时候,执拗一点也挺好的。”
宋思铭评价道。
这个话题翻过去之后,戴羡成向宋思铭介绍戴园。
戴园做的是正宗的江北菜,厨师也都是从江台那边的店里调过来的。
原本,戴羡成没有到青山开店的打算,但架不住老同学程奎一次又一次的邀请。
没错,戴羡成和程奎是同学,初中三年又高中三年,总共六年的同班同学。
一年半前,在省政府召开的那场招商会,戴羡成之所以会被临时推到台上讲话,也是程奎一手安排。
那时候,程奎是省商务厅的副厅长,而招商会就是商务厅组织的。
程奎的想法很简单,让戴羡成多露脸多宣传,先把江北宴的牌子打出来,然后,大规模放加盟,不用五年,三两年就能搞到三百家店。
国内很多的连锁餐厅,都是这么搞,靠着搞加盟,迅速扩张,而后上市。
助力金融市场,带动大量就业。
政府有政绩,个人有利益。
这也是江北宴的终极目标。
奈何戴羡成没按照程奎规划的方向走,对于品质要求过于严苛,加盟店刚刚开始就结束了。
不过,程奎并没有就此放弃这位老同学。
加盟模式不行,就搞高端自营模式。
调任青山之后,分管招商引资的程奎,一次次给戴羡成打电话,让戴羡成来青山开一家品质为先的江北菜饭店。
这才有了戴园。
“我觉得程市长的思路很好。”
“既然戴总想维持品质,那就得走高端自营路线,而且,青山也确实缺一家高端的江北菜。”
等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