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翦商(出书版) 第节(3 / 6)

晚期的三座青铜器窖藏祭祀坑。也 许,郑州商城的“宗教改革”曾经波及这座遥远的山村聚落?

从时间上看,碾子坡埋祭坑只略晚于郑州商城的那场“宗教改革”, 而且其墓葬也显示有商文化移民的存在,这就是先周晚期的163墓。 墓主是一名五十岁左右的男子,墓穴中央挖有一脸盆大小的坑,里面 有兽骨,发掘者推测是狗骨,其上先是被一块石板盖好,再安放棺木。 这是典型的商人“腰坑殉狗”葬俗。

在碾子坡墓区,目前只发现了这一座商式墓。但这名商族男子肯 定不是孤身一人,至少得是一家人,因为给他构筑墓穴的人显然也懂 得商人的墓葬习俗。

故而,上述青铜器埋祭遗存和商人葬俗显示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在郑州商城的宗教改革引发内战后,可能有少量失败的“革新派”商 人逃亡到了遥远的碾子坡,并把郑州商城新生的(从长江流域盘龙城 引进的)埋祭宗教理念带到了这里。西土没有杀人献祭的宗教,这些 流亡商人容易得到土著的接纳。

再来看这三件铜器。其中,甑是青铜铸造,没有铭文和族徽, 做工较精细,显然是从商朝境内输入的高端商品。两件铜鼎则不同, 都是红铜铸造,没有纹饰,不含铅和锡,所以铜液流动性差,致使 器物表面有很多沙眼和褶皱。此外,足跟不平整,其中一只的足底 呈疙瘩粘连状,发掘报告推测,这应该是第一次铸造失败再次补铸 所致。

虽然技术不佳,但这两件 鼎的分量不小,都重约10公斤, 口径约30厘米。看来主人并 不缺铜料,但缺相关技术。主 人应该还长期用它们炊煮食物, 因为在鼎足及鼎的下部有约2 毫米厚的烟灰层。青铜甑是盛 食器而非炊器,所以没有烟灰。

163出土铜鼎

两只红铜鼎有可能代表的是流亡商人的铸造技术。铸造铜鼎需 要制作好几块外范、内范和芯范,这不是揣摩成品实物就能获得的 知识,必须曾经参与过铸造才能仿制。这些操作者很可能只知道铸 铜工艺,但缺乏关于青铜的配方知识,或者是因为西部山地难以获 得铅和锡。

总之,外来者未能使陕北土著成功生产青铜制品(至少是大件青 铜器)。碾子坡发现的其他铜器都是小件工具,如铜制的小刀、匕首、 锥和铜泡,且都出自垃圾坑。先周墓葬中,随葬铜器的极少,只有晚 期墓出土有铜傲两枚和铜铃一枚,还分别出于三座墓葬。其中,有一 位墓主是中箭身亡的,一枚铜镶射入了他的右大腿骨(l 169 ),显然, 铜镶的真正主人属于敌对部落。

安宁部族

目前,已发掘分属先周碾子坡早期和晚期的两片墓地,都没有发 现人殉和人祭的现象。

这些墓葬很简单,多数死者有木棺材,几乎看不出贫富差异:前 期墓葬几乎没有随葬品;后期平均每座墓有一件,基本都是煮饭的陶 鬲。可见,碾子坡-周族几乎没有产生贫富分化。均等并不意味着贫穷, 从遗址的家畜骨头看,碾子坡人的肉食摄入量远超任何已发现的古代 农业聚落,他们甚至都懒得去射猎和捕鱼。

此外,先周墓葬还有两个特点:一,男人和女人下葬的姿势不同, 男人俯身直肢,女人仰身直肢。二,有很多“斩肢葬”,死者的部分 手或脚被砍掉,有些砍下的肢体放在了墓穴里。斩肢葬在仰韶半坡文 化中曾颇为流行,从半坡到先周长达三四千年,中间经历过好几轮新 石器文化更替,但斩肢葬却一直保留了下来。考古学者迄今还未能读 解其背后的原因。

再来看部落生活中的暴力因素。墓穴中的尸体基本完整,没有发 现被砍头或分尸后埋葬的现象。有极少数是用灰坑或废弃的水井和窑 洞埋人的,死者直身,两手交叉,身边放有一件随葬品。很明显,这 不是被杀死后的抛尸,而是由家人正常殡葬,只是可能因为某些原因 而不宜埋入部落公墓。

碾子坡的灰坑中没有发现散碎的人骨,但有一件经过切割的人骨, 像是肢骨一端。发掘报告说,它不是用刀具切割的,而是采用了一种 类似加工玉器的线切割工艺。

比较特殊的是利用废弃灰坑埋人的501。这座灰坑比较大,在 快被填满时,埋进了两具成年人尸骨:一具相对完整,是一名二十五 岁左右的男子;另一具则性别不明,只残留部分四肢骨,且摆放凌乱。 在两具尸骨旁边,还各摆放了一件随葬的陶豆。看上去,这两具尸骨 像是在野外被野兽咬死后吃剩的。

h318是一口废弃的水井,后被当作灰坑,在较深处埋有一枚人 头骨,中间段有一具俯身直肢且缺手的十八岁女性尸骨。在碾子坡先 周时期发现的所有尸骨中,这具看上去最接近非正常死亡。

总体上,碾子坡遗址的非正常死亡和被随意或恶意抛掷的尸骨极 少,占比非常低,甚至远低于仰韶半坡文化时期的典型遗址。可以说, 这里的生活非常和平。后来周族之所以能够消灭商朝的人祭文化,建 立起全新的周文明,很可能有些文化基因在碾子坡时期就已经决定了。 当然,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