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除夕宫变,徐慧娘的神情就变了,等听到大公主和原太子先后落败,宫里又起风波,导致现在在世的皇嗣寥寥无几,宫里宫外全是新储君掌权时,她的表情已经接近目瞪口呆了。
“真是不得了,李氏皇族先是出了个前无古人的太后做了女皇帝,现在又来了个女太子,未来又是女帝啊。”
徐慧娘喃喃道,眼底光芒闪烁,像是期待着什么。
“应当是如此,今年科举的时候,有不少世家女子参加,算算时间,她们已经授官就任了,想来盛天皇帝在时之景,又会重现。”
盛天皇帝在的时候,朝堂上有不少女官。
“那你表妹们真是赶上好时候了,她们去参加科举了吗?”
徐慧娘想起了弟弟家的一双女儿,那两个孩子自小便聪慧,这些年来,也没少读书习字,颇有些才名。
“两位表妹年纪尚小,想再等等。”
于泽也想让两位表妹之后再入官场,此刻一切都还没稳定下来,现在入场,确实有可能博一个前程,但也有可能会卷入纷争之中。
于家和徐家教导孩子,都是以稳妥为先,因为两家人少,每个孩子都很重要,真要是出个事,两家都得倒。
徐慧娘仔细一想,觉得确实不宜过急。
她又问起了外头的灾情,还有赈灾的事情。
于泽说起此事,心情还算轻松,他对储君多有赞叹:“今年朝廷下发的赈灾银子足够,粮食也没缺斤少两,殿下频频问询,想来是一直盯着此事,储君行事与陛下,大为不同啊。”
“看来那位殿下更看重实务,储君心念百姓,此乃百姓之福,也是你的福气,你可得好好做事,千万别学其他人蝇营狗苟那一套,做个好官。”
徐慧娘眉宇间的忧愁散开些许,她一直很担心于泽过于耿直,官途不顺便罢了,得罪了哪个小心眼的上司或同僚,被人暗害,如他父亲般早亡,于家就彻底完了。
没想到,得遇明主,日后就好过了。
于泽郑重应下。
他想着明日可以用那位殿下的名头去跟当地大族说一说,殿下看重百姓,那些大族总不能一直见死不救。
冬日太过漫长寒冷,必须在那之前,准备好足够多的干木柴。
于泽想得挺好,第二天,那些大族就给了他一记重拳,让他明白了,并不是每一个大族都很有责任心。
那些大族不光不出力,他们还希望百姓能过得更惨,那样他们就能用更低的价格,买佃户奴隶了。
于泽顶着细雨游走一圈后,颗粒无收,回去一细想,就知道那些大族在打什么主意。
他被逼得没办法,左思右想间,朝廷的人来了,说要重启之前五水县的大坝修建。
于泽本想拒绝此事,现在百姓流离失所,哪儿还有多余的精力去服徭役。
没成想,此次大坝修建,工钱给够,饭菜给足,与以往完全不同!
于泽大喜,百姓有了钱,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啊!
第89章
各地的水利工程安排下去后, 李暮歌就没有再将主要精力放在这上面,而是开始盯着练兵。
一晃时间就从夏到了秋,又临近入冬了。
去往各地监督工程的人陆陆续续回京, 北边的人回来的比较早, 因为到了冬天,北方温度低,土都被冻上了, 根本没法挖开,所以工程早早就停了。
这些官员回来后, 李暮歌开始听他们述职。
连带着还有那些任期将至的官员,他们也一一到长宁来述职了。
述职其实就是在李暮歌跟前发表工作报告,总结一下自己在地方上任职的几年里, 都有什么成绩,做了多少为国为民的好事。
如果政绩好看,就会被吏部记录, 其中政绩卓越者, 会有到李暮歌跟前述职的机会。
这是一个让君主记住他们名字的好机会。
所以每一次述职,官员都会提前许久开始准备, 期待自己能够一鸣惊人,以后若是能够直接留在长宁就更好了。
可惜,能够留下来的人寥寥无几, 多是品级比较高, 家世比较好的官员。
李暮歌还没有看见能到她面前来述职的官员,也就是说,这些年来,地方上的官员,政绩突出的是一个没有。
大多数官员都比较稳, 任期崇尚无功无过,有点儿功劳能高升一点儿最好,没有也行,只要别有大过就最好。
这是太平盛世时的通病,外部稳定,内部就会生出懈怠。
只有于泽,是本次述职官员里比较特殊的一位,他能够直接到李暮歌跟前去述职。
在听于泽述职之前,李暮歌先听了前去各地监督工程的宫人们的述职。
这些宫人全都是接了她给的命令前去,一个个不敢怠慢,将自己在外的见识一一说明。
其中还有几个掏出了地方官员以及御史台监察御史给予的好处。
这些好处并不是说